黄河天梯 龙门之约 | 郭志刚《只要登上梯子崖,人人皆能跃龙门》

只要登上梯子崖,人人皆能跃龙门


郭志刚

     黄河自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奔流而下,在山西运城河津市与汾河交汇,冲击形成——三角地带。此处既有巍峨的群山、壮观的河流,又有广袤的田野。因地势险要,处黄河之要津,而名“河津”。相传大禹治水,到了这个地方,发现因地势阻遏,黄河流通不畅,经常泛滥成灾。于是率民众日以继夜苦干4年,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,终于在龙门山凿出一道石门,使涛涛洪水奔腾而出,黄河得以疏通,百姓安居乐业。这就是古老神奇的“禹凿龙门”的故事,凿出的石门也成了举世闻名的“龙门”。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的诗:“黄河西来决昆仑,咆哮万里触龙门。”描写的就是这里的龙门。

     关于龙门,还有一个知名度更高也更为人们所熟知的故事,就是“鲤鱼跃龙门”。说,禹凿龙门后,原本居住在黄河上游的鲤鱼被冲出了“龙门”。为了返回故乡,每逢暮春桃汛季节,便有无数的鲤鱼逆流而上,聚在龙门之下奋力跳跃。因水流湍急,许多鱼儿无功而返,偶有跃过者,便化而为龙,腾飞于九天之上。这个故事有两层寓意。一是呈现了“拼搏精神”。记得小时候,看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片《小鲤鱼跃龙门》,小鲤鱼们排着队,前赴后继,奋力向前,虽然龙门风急浪高,难以逾越,但勇敢机灵的小鲤鱼们最终克服重重困难,跳过了高高的龙门。当时还小,还不懂得什么道理,但仍然被小鲤鱼不怕困难,勇于拼搏的精神所感动,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,留下了难忘的记忆。二是蕴含着“吉祥如意”。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、神圣的象征,跃龙门后化身为龙,也寓意着能够带来吉祥如意、幸福安康的好运,为自己和家人带来福泽。同时在中国文化中,鲤鱼也是吉祥物,代表着大吉大利,连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、圣人孔子都给自己的儿子取名“孔鲤”。所以河津龙门是个吉祥幸运,福泽深厚的好地方。

     龙门不仅吉祥,还很险要。它处在黄河要津,是晋陕的门户,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。站在龙门,雄浑的气息扑面而来。黄河水如一条奔腾的巨龙,在峡谷间呼啸而过,涛声震耳,水汽弥漫。而龙门两岸,悬崖峭壁如刀削斧劈,直插云霄,仿佛是大自然为守护这片水域竖起的不可逾越的屏障。就在这近乎垂直的悬崖之上,大梯子崖宛如一条蜿蜒的钢铁巨龙,紧贴峭壁攀援而上。

     这次我们参加由《海外文摘》《散文选刊》组织的河津采风活动,真切地感受到大梯子崖的雄伟壮丽。当我们踏上大梯子崖挂壁天梯,每一步都伴随着强烈的紧张感。脚下是万丈深渊,奔腾的黄河水在谷底咆哮,仿佛随时都会将人吞噬;头顶则是高耸入云的峭壁,似乎随时会有巨石滚落。风从峡谷中穿过,带着黄河水的湿润,吹得人摇摇欲坠。我们双手紧紧抓住天梯旁的扶手,每迈出一步都小心翼翼,却又忍不住被眼前的壮丽景色吸引。抬头仰望,天梯消失在云雾之中;低头俯瞰,黄河水裹挟着泥沙滚滚而去,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挑战自然的勇气。

     大梯子崖拾级而上,一座古老的依梯城赫然出现在眼前。城垣沿着峭壁走势而建,仿佛与悬崖峭壁浑然一体,宛如一条蛰伏在崖壁上的巨兽。在悠悠岁月的侵蚀下,砖石表面遍布斑驳的痕迹,恰似岁月镌刻的独特纹理,默默诉说着这座古城1500余年的传奇过往。据唐《元和郡县图志记载》和乾隆版《乡宁县志》记载,倚梯城为北魏孝文帝所建。魏孝文帝是一代雄主,非常有作为,他在位期间,史称“孝文帝中兴”。正是他为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注入了阳刚之气。当时他为了扼守龙门要津,凿梯子崖,建倚梯城,用于屯兵。今天,当我们沿着悬崖上的古栈道登上倚梯城的时候,第一个感觉就是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,真是屯兵打仗的好去处”。一千多年之后的1938年,新八师镇守此地,从大梯子崖向日军发起攻击,收复龙门山所有阵地,迫使日寇龟缩河津、秸山两地,不敢越龙门一步。

     古城之中,刚修建的瞭望台——天上龙门突兀耸立,站在台上极目远眺,河津胜景尽收眼底。黄河自天际奔腾而来,浊浪排空,惊涛拍岸。俯瞰崖下,大梯子崖如同一条银链,悬挂在悬崖峭壁之上。此时,风在耳边呼啸,似乎在低语着当年魏孝文帝在此建都的风云往事,让人不禁陷入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遐想之中 。

     壁立千仞,有韧则刚。无论是大禹劈开龙门,还是鲤鱼跃龙门,抑或是孝文帝凿梯子崖,他们一脉相承的就是“韧”,坚韧不拔,锲而不舍,面对困难,勇往直前,绝不退缩。

     大梯子崖有两大观光主题:“登天梯,跃龙门”“登天下第一挂壁天梯,览中华鱼跃龙门胜境”也是韧性的战斗精神,它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登攀。只要有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,就能登上梯子崖,跃过龙门,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! 




景区服务热线:

0359-8675333  0359-8675295

景区官网:

https://www.tiziya.com/

交通路线:

导航搜索“黄河大梯子崖”,准确抵达目的地或乘坐21路免费旅游公交车直达景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