梯子崖古栈道

关于梯子崖的历史,最早可追溯至北魏孝文帝时期,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地理总志《元和郡县图志》中有明确的记载:“倚梯故城,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。累石为之,东北两面据岭临谷,西南两面俯眺黄河,悬崖绝壁百余尺,其西南角即龙门上口也。以城在高岭,非倚梯不得上,因以为名。城中有禹庙。后魏孝文帝西巡,至此立碑”。
根据记载,位于梯子崖山顶的倚梯城为北魏时期屯兵之所,城中建有禹庙,地处吕梁山脉和汾渭平原的衔接位置,西有黄河天堑,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和军事意义。北魏孝文帝曾西巡至此,视察军情,祭祀大禹,修缮禹庙,并立碑纪念。
关于这段历史,我们可以在北魏时期的《魏书》中查阅
《魏书》卷7下《高祖纪下》载:“(太和二十一年)夏四月庚申,幸龍门,遣使者以太牢(祭祀用的猪牛羊等)祭夏禹。癸亥,行幸蒲坂,遣使者以太牢祭虞舜。戊辰,昭修、舜、夏禹庙。”作为由鲜卑族建立起来的北魏王朝,孝文帝此行在视察军事工程的同时祭祀尧、舜、禹三位古代帝王,标榜北魏王朝也是尧、舜、禹以来中原王朝的合法继承者。
在1938年爆发的禹门口保卫战中,梯子崖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,据《贵阳文史》记载:1938 年 12 月 23 日,盘踞河津的日军,以七、八联队附滕田大队为基干,加上伪军等共四、五千人,大炮二十多门,由空军配合进攻新八师东龙门山及禹门口前沿阵地,新八师官兵奋勇抵抗,多次打退日军进攻,日方伤亡惨重,新八师前沿阵地官兵伤亡亦达 70% 以上,其中守卫云中寺的一个加强排,全部壮烈牺牲。前沿多处阵地一度失守。
30 日,新八师朱振民副师长命令二十三团翻山越岭,由师家滩 渡河增援,从龙门山侧面梯子崖向日军发起攻击,收复龙门山所有阵地。此役对日寇予沉重打击,毙伤日军 200 多人,迫使其龟缩河津,秸山两地。
新八师阵亡连长以下黔籍官兵 271 名,合葬于晋陕交界处的龙门山麓,1987 年河津市政协在墓前修建一座纪念碑。